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鸿儒金融实务系列讲座第二讲成功举办(总第42讲)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基金会动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鸿儒金融实务系列讲座第二讲成功举办(总第42讲)

10月31日,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鸿儒金融实务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宁远楼828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资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主办,各年级博士研究生、2024级硕士研究生、鸿儒实验班本科生等200余人共同参加。讲座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钟腾副教授主持。

中国金融学院钟腾副教授在主持时对张红地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对参与讲座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钟腾教授指出,张红地研究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外导师,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在货币理论、国际金融等领域有着较深的研究。有着丰富的政策咨询和实践经验,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生动的实践课程。

钟腾副教授主持讲座

 

张红地研究员以“新财政金融政策的解读”为题展开讲座,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党中央和政府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张红地研究员指出,整个货币政策和金融治理的框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版量化宽松雏形已现,国家资产负债表开始“修正”,从通缩型去杠杆到通胀型去杠杆的转变正式进入加速期。必须认识到这次政策框架的转变非同小可,这是一种“相变”,是危机倒逼的中国传统货币政策向现代货币政策的一个巨大转变。

张红地研究员强调,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建设金融强国。这从中国经常账户常年顺差但是国际投资收益常年逆差,中国核心资产不断减值但人民币却强劲升值的巨大反差中,就可以看到金融强国的重要性。他详细说明了市值管理的基础是流动性,失去流动性,估值就会塌陷。央行必须保证流动性的稳定,才能保证中国资产市值的稳定。这意味着需要央行通过管理流动性管理好中国资产的市值,既保证流动性总量充裕,又要保证流动性结构的顺畅,否则即使流动性充裕,但是因为各种堵点流不到风险资产市场里,也无法给估值提供支撑。

 

讲座还涉及创设两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于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张红地研究员强调: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这项政策将大幅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张红地研究员开展讲座

此外,张红地研究员认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速5%的目标不需要额外追加增量财政资金,重点是在年内将债务资金尽快支出完毕。财政政策的框架和取向仍保持稳定,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能将其理解成“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合理经济增速仍需来自中央财政的发力,中央财政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同时也有较大的举债需求。

张红地研究员认为,从金融方面看,我国金融机构缺乏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规范性制度安排及融资市场和融资产品。在地方行政干预、金融机构自身逐利、现有的监管制度和规定不完备等因素相互叠加下,地方政府通过不规范的融资市场和融资产品等“融资模式创新”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通过不规范的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债务提供了充足资金供给。这一运行模式的结果,将地方政府的财政债务问题变成了金融债务问题,将地方财政负担转为金融风险。

最后,张红地研究员提出若干总体结论:目前政策转向的方向是明确的,财政政策的发力也是确定的;财政政策的投向和力度处于动态博弈过程之中,需持续观察;中央加杠杆可期;化债与地产表述超预期,民生消费领域表述符合预期。

 

在交流发言环节,张红地研究员对同学的问题从特别国债发行目的等方面做出了解答,表示特别国债的发行有助于优化中央和地方的债务结构,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

 

在当前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如何让金融专业的学生快速在实践工作中发挥最大价值,充分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各行各业真正需要的金融人才,是金融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合作与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与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于2019年启动了“鸿儒金融实务系列讲座”项目,由鸿儒基金会资助学院对金融专硕研究生进行金融实务培养,通过邀请业界优秀从业者为学生讲授金融实务的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培养,使学院输出的人才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并为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奠定较好的实务基础。讲座覆盖资本市场、债券、保险、银行、资产管理、宏观经济等不同子行业,进行多角度、不同维度的阐述,充分发挥金融教育“助推器”的作用,目前已开展了40多场讲座,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将继续探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创新更多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的模式。

2024年11月4日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