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鸿儒全球金融治理系列讲座第三期成功举办
2025年3月5日下午,鸿儒全球金融治理系列讲座第三期在中央财经大学成功举办。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邹传伟博士以“数字货币与数字资产的发展前景和国际治理”为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主持。
邹博士首先从现代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入手,阐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二级账户体系下货币供给的资产负债表联动扩张,以及支付和交易流程中清算和支付系统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接着,邹博士探讨了代币化如何通过将资产所有权或收益权转化为区块链上的可编程代币,实现“价值载体与交易逻辑的融合”。以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为例,他分析了四种主流模式:证券资产代币化(如货币市场基金)、非金融资产代币化(如黄金)、收益权代币化(收入分成代币)以及“证券化+代币化”的复合结构(如香港的监管实践)。同时,邹博士详细介绍了数字资产的定义与主要类型,指出加密资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关联性较弱,成为纯粹的财富再分配工具,其价格受美国货币政策和市场投机情绪影响。
关于数字货币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邹博士认为全球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替代性、按需兑换、双层运营与不付息的特征上达成了一定共识。然而,零售型CBDC在推广中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非银行支付工具(如支付宝)已占据用户习惯的制高点;另一方面,CBDC的匿名性与可编程性引发公众对政府监控的担忧。在CBDC跨境支付研究方面,邹博士重点探讨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的进展与局限性。作为由中国、泰国、阿联酋等国央行联合推进的试验项目,mBridge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批发型CBDC的跨境流通,支持外汇同步交收(PVP)与券款对付(DVP),可降低对SWIFT系统的依赖并提高跨境金融交易效率。
最后,邹博士聚焦“特朗普新政”与加密资产监管。他指出,2025年1月颁布的《加强美国在数字金融科技中领导地位》行政令,通过降低税收、设立专项监管职位及推动国会立法,试图将加密资产纳入主流金融体系。这一政策背后存在显著利益驱动:硅谷资本与华尔街机构通过政治游说,试图将加密资产市场变为“新型美元化”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渗透正在削弱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主权,同时美国对此类稳定币的监管缺位可能加剧跨境洗钱与资本外逃风险。
在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加密货币的系统性风险、央行数字货币与利率走廊等相关话题与邹博士进行了提问和互动讨论。张礼卿教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鼓励同学们针对数字货币、数字资产及其国际监管合作进行深入探究。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鸿儒全球金融治理系列讲座”是由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负责主办的高端学术讲座,旨在通过邀请国际金融组织的经济学家和业务主管、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高管和资深专家和学者等来校开讲,加强学生对全球金融治理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变化和监管前沿趋势的了解。